Thursday, September 10, 2009

珠玑巷 - 公諱登,字伯昇,號實齋,南雄珠璣巷人也

http://www.zhujixiang.org/ProductsView.asp?id=102&Pid=61&Str=%C1%BA%CA%CF
珠玑巷梁氏大宗祠是粤港澳梁氏三项文化工程(宗祠、梁氏谱志、支持南雄教育事业)的首项工程,于2004年9月22日奠基,2006年11月29日圆满竣工。共耗资650万元(含征地费等)。
梁氏大宗祠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含门前广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梁氏大宗祠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充分体现了岭南风格:主体建筑高昂,有气派;三进、两天井,“三雕、两塑;”宗门、青云巷、衬祠、屋脊及宗祠装饰等均按岭南风格去建造,祠内六条大柱高大圆粗,全用波萝格木整木而成;大门口两条门板石及祠内石柱,全由整石而成;天井及青云巷之石板均由优质麻石铺垫;大门两边之砖雕寓意吉祥,精雕细刻;祠内“安定堂”、“千乘家风”匾庄重得体,十多副对联均由梁氏宗亲创作,由书法家书写,褚底金字,熠熠生辉;祠内石雕、砖雕、木雕、灰雕,龙飞凤舞,巧夺天工。
梁氏大宗祠联系人:梁子廉 联系电话:0751-3822689


http://www.xiema.cn/web/viewarticle.asp?userid=884492&lanmuid=5990916&contentID=1159506

据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等人考证: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有个珠玑巷,广东省南雄县有个珠玑巷,广州市旧城区也有个珠玑巷,三者有着渊源关系。



图:南雄珠玑巷门楼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的沙水村,北距梅关20公里,原是古代驿道所经之处,是北人南来翻越大庾岭后进入岭南的第一站。现存的珠玑巷全长1500米,宽4米,路面全用卵石铺成,两旁民居店铺祠堂栉比鳞次,有北门楼、中门楼、南门楼等宋代风格的建筑。南门内有一座元代所建实心石塔,七层,造型独特,名曰贵妃塔。这些历史遗迹,标志着它曾经有过繁盛时期。它的知名度很高,近年南雄市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把它开发为旅游观光的胜地;还发动珠江三角洲各县市的珠玑巷人的后裔集资新建了博物馆、张昌故居和各姓宗祠,吸引了无数人到这里寻根谒祖。主要原因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从中原南迁的一批汉人曾经在这里居留约一个半世纪之久,以后对广东居民的构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攻陷汴京,灭亡北宋。宋高宗赵构带领大批官员从中原逃到太湖流域,建立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建炎南渡”。这个仅存半壁江山的王朝,长期受金兵侵扰。建炎三年至四年(1129—1130),金兵又分两路南犯:一路犯建康直趋临安,追杀宋高宗;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追杀隆祐太后。隆祐太后率一支逃亡队伍经洪州(今南昌)、吉安,奔至虔州(今赣州),一路被金兵追杀,仓皇逃窜,到虔州又发生兵变,乱兵抢了皇家财宝,其景况非常凄惨。辛弃疾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便是回首这件事的。后来,隆祐太后被高宗接到临安去了,但是跟随她逃亡的那批官员既不能同去临安,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方去,只好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岭南是金兵铁蹄未曾到过的地区,但是前路茫茫,他们又不敢贸然深入“南蛮烟瘴之地”。故而从梅关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目前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谁知一住便是百多年,子孙繁衍,后人就把南雄珠玑巷当作自己的故乡了。

珠玑巷人南迁珠江三角洲则始于南宋末年,那是元兵南侵所造成的。德祐二年(1276),元兵占领临安,元将吕师夔政陷韶州和南雄州,宋守将曾逢龙、熊飞战死。在此前后,珠玑巷人为避元兵杀掠,纷纷南迁逃难,在艰难中一批批人结伴同行,乘竹筏沿浈江到韶州,再顺北江南下珠江三角洲,寻找新的安身之地。其中一批人定居广州,把珠玑巷的名称又带到广州来,所以广州也有一条珠玑巷。
需要说明的是,珠玑巷人南迁并不是同一年月同一批次成行的(咸淳四年、六年、九年、十年都有迁徙),各批人的最后定居地也不一,有的还一迁再迁,散居在珠江三角洲各县,与原住的土著逐步融合,形成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广府民系。现举一实例说明。
根据《新会乡土志》、《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及《番禺市桥谢氏族谱》等书记载: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以南雄珠玑巷贡生罗贵(字琴轩)为首的33姓97人(各以户主署名,故应视作97户),联名具文向政府申请南迁(文中提出的申请理由是“天灾人祸,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领到“文引”(迁移许可证),自南雄向广州、冈州(新会)、端州(肇庆)迁移。其中罗贵一家来到新会朗底村(今称良溪)开居。今良溪村有罗氏大宗祠,奉琴轩公(罗贵)为一世祖,罗贵祖墓也在村旁后山。鹤山荷村罗氏即为罗贵(祖)支裔。
罗氏、谢氏的族谱都著录了《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豫章罗氏源流考》载此铭略有出入,记作38姓98户)在罗贵(祖)这一批人流徙的前后,还有若干批人从珠玑巷迁来珠江三角洲。中山人黄慈博查考了大量族谱,作《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共收集70多姓。除《流徙铭》所记33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石、雷、孔、邓、孙、司徒、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简等40姓。这一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文化,对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子孙繁衍,构成三角洲居民——广府民系的主体部分。有人估计,总数有2000多万人;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后裔,总数大约有4000万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