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09

梁克登 堂哥克家

http://www.hudong.com/wiki/%E5%AE%8B%E5%AD%9D%E5%AE%97

应该说,虞允文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当他在四川任上时,孝宗任命了坚决反战的梁克家为宰相,让这样的人物主持朝政,势必会对虞允文的行动有所牵制和阻碍。淳熙元年(1174)二月,虞允文因操劳过度,得病去世,这对孝宗的中兴大计和信心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那样坚决主战又有才能的大臣,主战派不少干将已经亡故,尚还在世的大臣也日趋消极保守,更不要说主和派官员了。面对朝廷上下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自己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暮气日重。到了淳熙年间(1174~1189),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用人方法,乾道八年,在他任用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 


http://bbs.southcn.com/thread-244255-1-1.html
板石梁氏 梁氏居福建晋江,有梁克家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即状元),官至右巫相兼枢密使。其堂弟克登,掌增城教,子文奎,居东莞常平板石。文奎登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其弟文璧之子该,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梁该后居温塘,莞城道家山上雁塔,乃其倡建。常平白石冈梁氏,为文奎族的分支。明末,从张家玉起兵抗清的梁邦祯、邦集都是白石冈人(据《梁氏奈桂堂族谱》)。

Sunday, August 30, 2009

梁文奎之妻 - 伯婆坟


http://iquwan.com/tour.php?ac=place&placeid=1806





花氏伯婆墓,位于板石村大岭岗西侧。花氏,梁文奎之妻,早于梁文奎去世,梁家为了纪念,修筑了这座墓冢,后来就成了梁家建筑的一个见证。此墓初建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距今近800年,为该地区最古老之墓葬,正是因为其年代久远,历代人都非常注重保护,经明万历、清康熙、咸丰、光绪各代重修,最近一次重建为2000年4月。故墓能保留至今,当地人都恭敬的称谓“伯婆坟”。



http://www.hudong.com/wiki/%E8%8A%B1%E6%B0%8F%E4%BC%AF%E5%A9%86%E5%A2%93

花氏伯婆墓位于板石村大岭岗西侧。初建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距今近800年,为本地区最古老之墓葬;后经明万历,清康熙、咸丰、光绪各代重修,最近一次重建为2000年4月。花氏为梁文奎之妻,早于梁文奎去世,为“伯婆坟”,是梁氏祖居板石之见证。

梁芬 梁福范

http://www.yibi.cn/bbs/viewthread.php?tid=144&extra=&page=8

来自嬴姓的梁氏,其起源地梁国在今陕西韩城一带。梁为秦灭后,一部分子孙逃散他处。汉平帝时分两派,分居安定和扶风。梁芬合族随东晋渡江,在钱塘一带繁衍。其孙于桓玄时入福建。梁选为十三世,为南安令,故家居南安。梁芬的五世孙梁福范到京兆为官,后随子梁文迁惠安。宋时梁孟坚为兵部左侍郎,居宁化县,其六世孙梁永移居潮州,七世孙梁富迁梅州。梁氏自陕入晋,自晋而入浙、闽、粤乃至全国各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470004.html
梁姓出自嬴姓

周平王时,秦仲有功,其少子康被封于夏阳,即为梁伯。梁伯本姓嬴,梁为秦所灭后,其子孙以国为姓,遂为梁氏。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拔列兰氏也改姓为梁,为另一支。
来自嬴姓的梁氏,其起源地梁国在今陕西韩城一带。梁为秦灭后,一部分子孙逃散他处。汉平帝时分两派,分居安定和扶风。梁芬合族随东晋渡江,在钱塘一带繁衍。其孙于桓玄时入福建。梁选为十三世,为南安令,故家居南安。梁芬的五世孙梁福范到京兆为官,后随子梁文迁惠安。宋时梁孟坚为兵部左侍郎,居宁化县,其六世孙梁永移居潮州,七世孙梁富迁梅州。梁氏自陕入晋,自晋而入浙、闽、粤乃至全国各地。

梁荣新的回信

梁荣新是我从博格(http://lrxin.anyp.cn/blog/index.aspx)认识的前辈.

前辈帮忙了好多他的回信如下:
兄弟好:
几天来有些事,一直未有回答您的问题,请谅。
崇桂堂应是一个大族,我所发给您的主要是“群昌堂”一分支。您们从仕雄开始又是一支。仕雄以上“登”者,被视为广东梁氏始祖之一,“登”公四子中以长子文奎最有名气,《广东通志》有传,是东莞名人,您族即为其后。
“福范”是梁康伯第57世孙,福建人,其先祖,历史久远,记载不统一,一般族谱都不勉强追上去。我以为您们的族谱只写“仕雄”支派是比较实在的。
您有意续修族谱,并留在图书馆以留后人查谱寻宗,实是功德无量,是孝义的体现。族谱可只编世系,也可编总论于前。当然世系是主要的。我以为您可以从现在手头旧谱为中心,下续世系,上溯先祖(此部分可繁可简)就成一谱了。
您曾问及费用问题。个人以为,不必用出版社出版(无什么意义),自己编写,甚至自行排版。最后找家印刷厂印制(数量视需要而定),是不用很多钱。但纸质一定要好,才能保存久远。如果不印刷,也可手抄几册(用宣纸),更显名贵。
如果您需要福范以前的世系,我也可以整理后传给您。但只能是“抄”,不一定准确(甚至肯定不可能准确)
我还会将我编的本族族谱目录传给您,供您参考。
愿您早日成功。

Monday, August 24, 2009

【梁姓族谱】

http://blog.163.com/lzw5221351@126/blog/static/406972812009628102948205/


9074【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 (民国)梁焕奎编纂 民国四年(1915)梁氏五橘堂刻本 二册 北图(二部) 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临桂、湖南 湘潭等地。

9075【河北正定】梁氏族谱 (明)梁桥编 清康熙十九年(168D)刊本 四册 中央民院

9076【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 务本堂钞本 三册 江苏赣榆县档

907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 十八卷 (清)耿荣安 梁体和编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三箴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9078【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 (民国)梁瀚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9079【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 (民国)梁秉年 梁锡赞纂修 民国九年(1920)稿本 一册 天一阁

9080【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 (民国)梁秉年初修 民国十一年(1922)排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9081【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梁怀廉 梁睿祺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9082【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朱绍莱纂修 民国五年(1916)追远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9083【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卷 (民国)陶梦松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2)

9084【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 (民国)梁星五 梁耀祖等编 民国十三年(1924)大景堂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1)

9085【福建泉州】诗山凤坡梁氏宗谱十三卷 (清)梁成凤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一册 台湾

9086【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 (清)梁以松 梁以柏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豫章集贤堂木刻本 福建师大 注:梁胜铭等创修於清同治七年。

9087【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梁让德 梁清祥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石印本 福建师大。

9088【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学庠 梁以化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梁氏木刻本 河南图

9089【河南】鄢陵梁氏家乘四卷 (清)梁瀚修 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河南大学

9090【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 (民国)梁耀云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集乡李塆村

9091【湖南】梁李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梁树荣 梁炜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五经堂木刻本 七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谱创修於明万历 间,此为七修。

9092【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钞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注:记事增至清光绪间。

9093【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 清安定堂钞本 四册 中山大学

9094【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 (清)梁昌复等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梁氏安定堂木活宇本 六册 南京大学

9095【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清)梁运熙 梁连丁纂 清宣统三年(1911)安定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9096【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梁佑庶 梁启隽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刻本 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於明 万历十八年。

9097【湖南会同】梁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 (民国)梁锡源编修 民国十九年(1920)安定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

9098【广东】粤东梁氏源流 钞本 一册 首图

9099【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九年(1920)广州正文堂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9100【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 (清)梁寿曾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十册 美国

9101【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 刊本 广东恩平县档

9102【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 (清)梁礼昭订 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本 广东佛山市博

9103【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 (民国)梁卓勋编 民国十四年(1925)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9104【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梁九图纂 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佛山市博

9105【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颖龢总纂 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七册 广东中山图

9106【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 (民国)梁乐章总纂 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9107【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张彬文 张秀之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四册 日本

9108【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纶修 清宣统三年(1911)广州金璧斋刻本 四册 科图 广东中山图 中山大学 日本 美国

9109【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智镛编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一册 美国

9110【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当年辑 民国十八年(1929)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中山图 美国 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9111【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德煐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4)孝友堂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9112【广东顺德】梁耀枢谱系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美国

9113【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 (清)梁锡蓉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州宝珍楼刻本 八册 广东中山图

9114【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焕章 梁启元纂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9115【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榆材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美国

9116【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 (民国)梁承熙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广东新会县档

9117【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9118【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 (民国)梁鸾翔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

9119【广东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 (民国)梁国栋纂 民国二年(1913)刻本 一册 上海图

9120【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 (清)梁梁玉主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十八册 广东中山图 注:梁友文首修於明洪武三年。

9121【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 (清)梁朝锡修 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9122【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 (清)梁活阶 梁朝泰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67)东莞蟹溪勤贻堂刻本 十册 中山大学

9123【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树勋等纂修 民国九年(1920)蕃昌堂铅印本 美国(存卷2)

9124【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 广东佛山市档

9125【广西容县】梁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梁兆符撰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

9126【广西】容县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延新编辑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广东容县松山乡松山村

9127【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 (民国)梁映辉 梁进之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江津县梁氏宗祠石印本 五册 四川重庆市图

9128【陕西】三原梁氏旧谱一卷 (清)梁桂 梁承政等修 清嘉庆九年(1804)修 清刻本 辽宁图

9129 梁氏族谱一卷 (明)梁纪纲纂修 明万历刻本 一册 北图

9130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 (明)梁瑶光撰 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 广东恩平县档

9131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 (清)梁允植纂 清康熙十九年(1680)梁氏刻本 四册 北图

9132 梁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梁氏青云堂木活字本 三册 北图

9133 梁氏家谱 清宣统间钞本 一册 北图9134 梁氏宗谱不分卷 (清)梁兴化纂修 清钞本 北图 梁氏族谱。

梁文奎 - 全宋诗 卷1


清如增江水,白如白石山。
羡尔清白人,栖迟山水门。
至清不可淆,至白不可淫。
传子复传孙,一心如一辙。
山同今古色,水同今古流。
载阅清白卷,山水两悠悠。

迎翠楼自赋

江山诗兴动,宇宙画图开。
风卷软红去,云迎霏翠来。
行藏老身矣,临眺意悠哉。
倚遍栏杆曲,残阳入酒杯。


Sunday, August 23, 2009

梁文奎


先后南迁的珠玑巷氏族,很多是官宦之家,或游宦至此,或致仕隐居,或避乱南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南来珠江三角洲以后,其子孙承其家学,寒窗苦读,获取功名。晚岁归田,亦多讲学,或终身不仕,以教育为乐。东莞的李用、翟杰、梁文奎、罗亨信等开馆授徒,集四方英杰而教育之,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在岭南广泛传播,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珠玑巷南迁氏族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宋明两代,珠江三角洲各氏族功名鼎盛,由珠玑巷南迁的氏族占其中很大的比重。以东莞为例,宋代东莞进士共33人,可考知属珠玑巷南迁氏族的有13人,占39.4%。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又自然会产生不少杰出人物。试举一些南迁后裔为例: 南宋的崔与之,增城人。其先世汴人。李昴英,番禺人。曾祖仙之,自保昌(南雄)迁来。明朝罗亨信,东莞人。其先祖南雄人。陈献章,新会人。“先世仕宗,自南雄迁新会。”屈大均,番禺人。“南屈珠玑实始迁”。康有为,南海人。据康有为自编年谱云:“始祖建元,南宋时自南雄珠玑里始迁于南海县西樵山北之银塘乡。”梁启超,新会人。据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引《梁氏世系图谱》:“绍字季美,宋赐进士,绍圣间为广东提学,与叔焘同择居南雄珠玑里。广东梁氏自公始。” 珠玑巷后对先祖南迁刻骨铭心,对自己的“祖宗故居”珠玑古巷无限眷恋,深深怀念。他们将祖先南迁的史实刻入碑石,写进族谱,不敢稍忘,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南海市九江有一地名叫“破排角”。据黎春曦《九江乡志》记载:“破排角在大洋湾,广州各家族谱称,始祖多从南雄珠玑巷来。”相传在宋咸淳年间,有胡妃逃至珠玑巷,乡人怕祸及,便相邀结排筏,带家眷顺着江流而下,到了九江大洋湾,排筏被水漂坏了。众乡亲只好登岸,散居各地。此地因而得名。“破排角”至今留有碑石和记述这次南迁的碑记。 中山小榄凤凰岭有一记载着何氏先祖由珠玑巷南迁至此的纪念碑和一口“思源泉”井。显然,这是为了纪念先祖的南,告诫子孙不忘“祖宗故居”。

梁熙学

http://blog.xkb.com.cn/?uid-2340-action-viewspace-itemid-36167
在南宋期间,梁熙学(生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因战乱从福建晋江莺歌里流迁到南雄珠玑巷,其子孙后来散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康公第62世熙学公为赐太师越国公,生二子:充,衮。衮生五子,徙居化州、定安等地。充生一子讳登,字伯升,号实斋,配蔡氏;登公为入粤增城之始祖。公于淳熙初举明经掌增城教终于任,生四子:文奎,文壁,文治,文定。文奎、文壁二公卜居东莞板石;文治、文定二公迁居广州。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梁山伯祝英台的祖籍在哪里?

http://www.lzcsfyd.com/lzyj/lzyj9.htm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情绝唱。如果有人问你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里人,你会觉得这人有问题,梁山伯祝英台当然是南方人呗。近年来,古代名人之争日趋激烈,个中原由当然是以经济利益所驱动,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幸免,梁祝究竟是哪里人,争议也越来越激烈。争夺梁祝祖籍的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山东济宁是最后杀入争夺的,但由于去年10月27日梁祝墓碑的出土,使济宁成为这场争夺的娇娇者。记者4月1日电话采访了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樊存常。
济宁是梁祝传说之源
樊存常先生谈了四条证据:
第一,在济宁发现了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翔实的梁祝墓碑。历史上,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此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据调查,目前全国已经发现的梁祝墓共有9处,而以微山县马坡乡梁祝墓、碑建立时间最早、文字记载梁祝故事最为翔实。碑文详细交代了梁祝故事的来源、时代背景和详细过程。祝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而自己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咨叹不已”。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竟读书可振门风以谢亲忧。”梁祝同诣峄山先生授业,同窗三年衣不解。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二人合葬的原因是“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整个故事没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就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济宁微山梁祝碑的发现使国内其他地方的梁祝碑相形见绌。我们把微山县马坡乡梁祝碑与年代也较早的宁波鄞县的梁祝碑作一个比较。宁波鄞县梁祝碑立于明嘉靖丁未腊月(1547年)比济宁微山墓碑晚30余年;宁波鄞县梁祝碑只有“晋奉义妇冢”短短5个字,而济宁微山梁祝碑共836个字;宁波鄞县梁祝碑是鄞县知县徐立所立,而济宁微山梁祝碑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钦差大臣,二品官,官位显然更高。
第二,地方志记载了梁祝家住济宁的重要历史史料。据樊存常先生考证,在《邹县旧志汇编》、清《峄山志》、《峄山新志》都记载了梁祝在峄山读书的事情和历史遗址。如清康熙11年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
第三,梁祝的故事在济宁民间广泛流传。宋元之际,梁祝故事就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在山东琴书,山头花鼓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梁祝的故事,至今还有很多人会唱。比如,《梁祝下山》是山东琴书的看家唱段,其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就在红罗峄山念文章”、“二人死后合葬在马坡泗河沿上”的唱词。
第四,梁祝故居村庄尚在,家族后裔至今在济宁居住。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经查访得知,九曲村现位于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曲而得名,今已演变成东九、西九两个村庄。祝氏家族因避水灾,后迁居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此村95%的人口姓“祝”,村中人尊祝英台为其先祖,讳与马氏通婚,严禁村中演唱梁祝戏。梁氏族人原住在马坡附近村庄,距离九曲村不远。因此,当年梁祝二人赴峄山求学途中相遇,二人柳荫下驻足相会十分自然。
专家确认济宁梁祝文化中心地位
2003年10月27日,济宁梁祝墓碑出土。济宁方面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参加梁祝墓碑出土仪式。看看沉寂地下的梁祝墓记碑被缓缓抬出,专家们很激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梁祝文化研究知名专家贺学君女士激情万分,她说:“千年等一回,我终于等到了,能够参加今天的梁祝墓记碑出土仪式,我今生无怨无悔!”专家们一致认为,济宁作为梁祝文化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济宁梁祝墓记碑出土是对梁祝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
人们儒家思想严重制约梁祝故事在北方传播
人们接受梁祝是南方人的说法,是由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广泛传播。据樊存常考证,“南方说”实质上经不起推敲。他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梁祝故事“南方说”,最早是根据明人徐树丕《识小录》记载:“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金楼子》是南朝的,但此书已经遗失,不知其具体内容,根本不能证明梁祝故事就发生在南方。唐代关于梁祝的记载很简略,宋代出现了梁祝故事发源于江苏宜兴的观点,这说明梁祝故事的发源地问题。在宋代就没有定论。到了明代,梁祝故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关于故事发源地的争议更大,出现了梁祝籍贯在孔孟故里的济宁说、浙江的宁波说、江苏宜兴说等不同的版本。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情史》和《古今不止说》中,梁祝的籍贯都不一样,前者说“梁家会稽,祝家上虞”。而后者则说梁祝为江苏人,祝英台为江苏宜兴人,这说明冯本人对于梁祝故事源于何处也不确定。“北方说”之所以不广为人知,按照樊存常先生的分析,主要还是因为梁祝故事在北方尤其是山东的传播遭遇了很大的障碍。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大事,要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梁祝私定终身大事的行为是违反礼教的,这种行为在孔孟故里更不便作宣传,甚至不准宣传。至今在祝英台的家乡,还不准说唱梁祝戏、放梁祝电影,梁祝、祝氏与马氏至今不通婚,就是这样一个明证。

梁文奎 其侄梁該、梁诩

http://www.zhujixiang.org/ft/xxyjView.asp?id=299

南雄珠璣巷遷民當中不少是官中和富裕人家,有着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意識,他們家學淵源,至性嗜學,即施教予子孫,又惠及同鄉。如番禺伍氏,“先世南雄人,宋季來遷羊城,後徙番禺河南桂林裏。……公爲人莊重,言論閑雅,有古君子風,讀書務以明理,不屑屑爲章句或肆筆,賦詩有唐人風格,尤精九章數學,雖生宦門能刮豪習,謹厚自将,未嘗有纨绔子弟态。”又如東莞李春叟(李用三子)“以經學訓生徒,誘掖獎勸,甚至故及門者後皆知名,鄉邑化之儒風翕然爲振。”又有東莞梁文奎建迎翠樓,“講學其中,四方多就質焉。”而番禺李昴英(1201~1257年),字俊明,其“曾祖仙之,承奉大夫,自保昌來遷。”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授汀洲推官,擢右正言,累官至龍圖閣待制、史部侍郎。李昴英是南宋名臣,政績昭著,爲宋代珠璣巷南遷氏族後裔中成就最高者之一。淳祐元年(1241年),李昴英與知縣諸葛珏共同謀建番禺縣學,開番禺學校之先。嘉熙二年(1238年)東莞知縣許巨川,倡建東莞縣學之經史閣,李昴英撰《東莞儒學史經閣記》加以稱贊鼓勵。
由于遷民及其後裔重視教育,推廣文化,親曆親爲支持興建學校書院,令南宋以後廣州教育文化水平提高,各地人才輩出。據楊寶霖先生統計,“宋代,東莞進士(連特奏名進士在内)共33人,可考知屬南雄南遷之族的有13人,占39.4%,其中有些一家三名或兄弟同登科第,如翟粟及其侄景先,梁文奎與其侄梁該、梁诩,李春叟與弟得朋等。”而阮元[道光]《廣東通志》載,後宋(公元1195年~1279年)廣州府屬各縣進士(不包括特奏名進士)共118名,而其中南海縣48名、番禺縣35名、增城縣12名、東莞縣10名、順德縣9名。而此時期韶州府屬僅有進士17名(曲江縣8名、保昌縣9名)。兩府教育文化水平已逐漸接近,廣州部分縣份或已超越在前可知。

梁熙學的兄弟-梁熙嘏-梅州梁姓渊源与宗族文化述略

http://www.kjwhsky.net/html/41/3641-1527.html
广东梁氏通志》梅州编撰小组 梁源梁德新梁进康梁长华梁润淼(供稿)
梅州梁氏渊源
据族谱记载梅州梁氏始祖为梁熙嘏(梁氏62世)。梁熙嘏的孙儿梁克家(梁氏64世)南宋状元,官右丞相。梁克家的孙儿梁孟坚(梁氏66世),生于宋高宗绍兴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从顺德迁移福建宁化石壁开基,为梁氏宁化石壁一世祖。现在梅州梁氏祖祠的堂号“安定堂”均认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为祖居地。
宋朝末年,元兵两次入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义兵抗元。失败后,元兵大肆屠杀军民,因此境内人口陡减。当时人口爆满的闽西和赣南一带客家人纷纷涌入粤东北。公元1330年前后(元朝明宗年间),居住在宁化石壁梁克家的后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带领男女老幼一百多人举族南迁,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步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松源镇)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据族谱记载:梁文生为入梅始祖,梁氏后裔在松源五星村,后在青塘村建祠堂。到了明朝中期梁氏在松源已是旺民族,因松源地狭人多,不利发展,后裔又分迁各地。

梁文奎 宋迎翠楼


http://www.dg.gd.cn/dgtravel/about.asp?ID=1323EDD8AC7F3CDYL40WNERU
宋迎翠楼原址在常平镇板石村板石大街北侧。是东莞著名园林建筑之一,宋嘉定年间乡贤梁文奎所建,距今800余年。迎翠楼系讲学授业之所,当时从学之士,精英荟萃、宾朋往来,穷经论道,开一代文风,极一时之盛。该楼傍山而筑,飞阁重檐、绿瓦红墙、廊槛迂回,坐落于青松绦树之间,左为花溪嶂,右挹青鹤湾,遥对宝山,气派非凡。不幸于宋末被元兵摧毁,只能从《梁氏崇桂堂族谱》所载迎翠楼图中感知其胜状和建筑艺术了。 宋迎翠楼原址在常平镇板石村板石大街北侧。是东莞著名园林建筑之一,宋嘉定年间乡贤梁文奎所建,距今800余年。迎翠楼系讲学授业之所,当时从学之士,精英荟萃、宾朋往来,穷经论道,开一代文风,极一时之盛。该楼傍山而筑,飞阁重檐、绿瓦红墙、廊槛迂回,坐落于青松绦树之间,左为花溪嶂,右挹青鹤湾,遥对宝山,气派非凡。不幸于宋末被元兵摧毁,只能从《梁氏崇桂堂族谱》所载迎翠楼图中感知其胜状和建筑艺术了。


明朝万历年间重建,旋毁于兵火。清朝乾隆年间,板石族人阙地得迎翠楼石匾,随后于道光、同治两朝均有修建,然已数迁于村落间,当年规模已经不复存在了。到了近代,迎翠楼较大一次重建在1931年,建于社稷坛东侧,重檐碧瓦,高廊回栏,倒也古意盎然。惜随后兵慌马乱,日寇南侵,战火频仍,疏于管理而荒废,至土改、文革,更是风雨飘摇,也曾一度作为工厂厂房,原楼破坏更甚。直至1990年,族人缀款重修,却全用水泥浇铸,全失昔日风貌。但夹于古榕树与梁氏大宗祠之间,别有一番风味,亦能激起思古怀祖之幽情。




http://www.changping.gov.cn/NewVer/06chengshi/010lishijinguan.asp

宋迎翠楼
http://b.baidu.com/view/1878972.html?tp=3_01

  原址在常平镇板石村板石大街北侧。是东莞著名园林建筑之一,宋嘉定年间乡贤梁文奎所建,距今800余年。迎翠楼系讲学授业之所,当时从学之士,精英荟萃、宾朋往来,穷经论道,开一代文风,极一时之盛。该楼傍山而筑,飞阁重檐、绿瓦红墙、廊槛迂回,坐落于青松绦树之间,左为花溪嶂,右挹青鹤湾,遥对宝山,气派非凡。不幸于宋末被元兵摧毁,只能从《梁氏崇桂堂族谱》所载迎翠楼图中感知其胜状和建筑艺术了。
  明朝万历年间重建,旋毁于兵火。清朝乾隆年间,板石族人阙地得迎翠楼石匾,随后于道光、同治两朝均有修建,然已数迁于村落间,不复当年规模。近代,迎翠楼较大一次重建在1931年,建于社稷坛东侧,重檐碧瓦,高廊回栏,倒也古意盎然。惜随后兵慌马乱,日寇南侵,战火频仍,疏于管理而荒废,至土改、文革,更是风雨飘摇,也曾一度作为工厂厂房,原楼破坏更甚。直至1990年,族人缀款重修,却全用水泥浇铸,全失昔日风貌。但夹于古榕树与梁氏大宗祠之间,别有一番风味,亦能激起思古怀祖之幽情。



宋迎翠楼原址在常平镇板石村板石大街北侧。是东莞著名园林建筑之一,宋嘉定年间乡贤梁文奎所建,距今800余年。迎翠楼系讲学授业之所,当时从学之士,精英荟萃、宾朋往来,穷经论道,开一代文风,极一时之盛。

  明朝万历年间重建,旋毁于兵火。清朝乾隆年间,板石族人阙地得迎翠楼石匾,随后于道光、同治两朝均有修建,然已数迁于村落间,当年规模已不复存在。近代,迎翠楼较大一次重建在1931年,建于社稷坛东侧,重檐碧瓦,高廊回栏,。惜随后兵慌马乱,日寇南侵,战火频仍,疏于管理而荒废,至土改、文革,更是风雨飘摇,也曾一度作为工厂厂房,原楼破坏更甚。直至1990年,族人缀款重修,却全用水泥浇铸,全失昔日风貌。但夹于古榕树与梁氏大宗祠之间,别有一番风味,亦能激起思古怀祖之幽情。

梁熙學的兄弟 梁熙嘏

http://www.kjwhsky.net/html/41/3641-1527.html

谱记载梅州梁氏始祖为梁熙嘏(梁氏62世)。梁熙嘏的孙儿梁克家(梁氏64世)南宋状元,官右丞相。梁克家的孙儿梁孟坚(梁氏66世),生于宋高宗绍兴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从顺德迁移福建宁化石壁开基,为梁氏宁化石壁一世祖。现在梅州梁氏祖祠的堂号“安定堂”均认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为祖居地。

梁格

梁格世居福州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二子,长熙嘏,次熙学。熙学(宋孝宗时丞相梁克家叔父)流寓韶州南华寺,后迁南雄,赘居许塘许氏。其孙克登(1074—1144),号实斋,掌教增城,卒于任。四子:文奎、文璧、文治、文定。文奎登开禧元年(1205)进士。卜居板石(今东莞常平镇板石乡)。克登为板石梁氏一世祖。文奎为二世祖。(《梁氏崇桂堂族谱》)
http://www.zhujixiang.org/xxyjView.asp?id=298



板石梁氏 梁氏居福建晉江,有梁克家紹興三十年(1160年)廷試第一(即狀元),官至右巫相兼樞密使。其堂弟克登,掌增城教,子文奎,居東莞常平板石。文奎登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其弟文璧之子該,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梁該後居溫塘,莞城道家山上雁塔,乃其倡建。常平白石岡梁氏,為文奎族的分支。明末,從張家玉起兵抗清的梁邦禎、邦集都是白石岡人(據《梁氏奈桂堂族譜》)。
http://big5.gd.gov.cn/gate/big5/bbs.gd.gov.cn/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244255

我的祖根 (梁家强)

福範 ->濟 -> 政 -> 幹 -> 格 ->熙學 -> 充 -> 克登 -> 文奎 -> 璉 ->梓 -> 仕雄 因為原本族譜在馬來西亞,本人在澳洲,沒法追查下去.

梁氏崇桂堂族谱
仕雄公派二房井叟公后追遠補修圖系
->陟(子二) 十二世
->永貴(子一) -> 伯廣(子三)-> 见斋(恩進士,子二)-> 大成(子一)> 一蓮(子五)->帝耀(子二)->秋子(子三) ->聖亮(子二)->帨大(子三) ->敬茂(子二)-> 樹子(子一)->進妹(子一)-> 楊德(子一)-> 培佳(子三) (我爺爺)->民光(爸爸)->家強(本人)

梁培佳家譜正在修補


IMG_0306

IMG_0303

IMG_0302

IMG_0301

东莞梁姓

我是
福範 ->濟 -> 政 -> 幹 -> 格 ->熙學 -> 充 -> 克登 -> 文奎 -> 璉 ->梓 -> 仕雄

的后人



板石、梁家村、两头塘、白石岗梁氏

梁格世居福州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二子,长熙嘏,次熙学。熙学(宋孝宗时丞相梁克家叔父)流寓韶州南华寺,后迁南雄,赘居许塘许氏。其孙克登(1074—1144),号实斋,掌教增城,卒于任。四子:文奎、文璧、文治、文定。文奎登开禧元年(1205)进士。卜居板石(今东莞常平镇板石乡)。克登为板石梁氏一世祖。文奎为二世祖。(《梁氏崇桂堂族谱》)

文奎二子,长琏,次瑜。瑜迁梁家村(今属石碣镇),是为梁家村梁氏始祖。(《梁家村梁氏房谱》)

文璧(1132-1222)迁居两头塘,为两头塘梁氏一世祖。

文璧三子:该、诩、谟。梁该,登嘉定七年(1214)进士。

梁该之曾孙蔡斋迁南海伦教(今顺德伦教)。(《两头塘梁氏旗谱》)

梁瑜之孙同芳迁居白石岗(今常平镇梁屋)。(《梁氏崇桂堂族谱》)

小享梁氏

粱氏先世南雄人,元初梁一郎迁东莞小享。元末,梁氏三世孙子政为金利(今三水金利)巡检,是盗贼蜂起,梁子政保卫地方有功。

广东梁氏寻根重要资料--千乘侯祠全书

http://lrxin.anyp.cn/blog/archive/178201/080619165306638.aspx
许多人都知道广州有一座“陈家祠”,现在是广州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知名的旅游景点。其实,以前广州还有一座与陈家祠同等功能的“梁家祠”——“千乘侯祠”,它是在乾隆年间建成的广东梁氏家庙,地址在今广州起义路。它既是广东各地梁族祖宗先灵安妥之处,又是梁姓学子到广州考举人时落脚之地。祠设有青云书院,供考生住宿和准备功课。因梁姓八世(有谓九世)先祖叔鱼公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后被封为千乘侯。为鼓励学子读圣贤之书,故将叔鱼公奉为先祖而称“千乘侯祠”。民国九年,广州城建大兴。因开马路,千乘侯祠部分被拆。解放后改建为中学,最后彻底消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幸有一部《千乘侯祠全书》遗留世上,使我们可以了解家庙昔日的辉煌。

《千乘侯祠全书》记录了家庙始建、扩建的过程,记录了广东部分梁姓的源流。广东梁姓分布甚广,各地相当部分族人会将自己的先祖供奉入家庙,但必须交纳“开房银”,而各房祖先的神主牌排序又必须论辈份而排。结果广东梁族大批开村祖的名号得以按辈入座。《全书》列表记录清晰,成为梁氏后人寻祖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书现藏广州文德路中山图书馆分馆,可供查阅。

广东梁氏寻根重要资料——《千乘侯祠全书》

许多人都知道广州有一座“陈家祠”,现在是广州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知名的旅游景点。其实,以前广州还有一座与陈家祠同等功能的“梁家祠”——“千乘侯祠”,它是在乾隆年间建成的广东梁氏家庙,地址在今广州起义路。它既是广东各地梁族祖宗先灵安妥之处,又是梁姓学子到广州考举人时落脚之地。祠设有青云书院,供考生住宿和准备功课。因梁姓八世(有谓九世)先祖叔鱼公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后被封为千乘侯。为鼓励学子读圣贤之书,故将叔鱼公奉为先祖而称“千乘侯祠”。民国九年,广州城建大兴。因开马路,千乘侯祠部分被拆。解放后改建为中学,最后彻底消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幸有一部《千乘侯祠全书》遗留世上,使我们可以了解家庙昔日的辉煌。

《千乘侯祠全书》记录了家庙始建、扩建的过程,记录了广东部分梁姓的源流。广东梁姓分布甚广,各地相当部分族人会将自己的先祖供奉入家庙,但必须交纳“开房银”,而各房祖先的神主牌排序又必须论辈份而排。结果广东梁族大批开村祖的名号得以按辈入座。《全书》列表记录清晰,成为梁氏后人寻祖的重要参考资料。

Friday, August 21, 2009

广州梁氏尋根資料庫


1)广东中山图书馆(文德分馆)藏梁氏族谱
http://my.dongua.com/lrxin/blog!entry/642.entry


2)佛山图书馆藏梁氏族谱
http://lrxin.anyp.cn/blog/archive/178201/080102104146731.aspx


广州文德路中山图书馆分馆,广东梁氏寻根重要资料——《千乘侯祠全书》
http://lrxin.anyp.cn/blog/archive/178201/080619165306638.aspx


广东梁氏族谱
http://lrxin.anyp.cn/blog/archive/178201/071209164342866.aspx



1)广东中山图书馆(文德分馆)藏梁氏族谱

K / K820.9 / L47


 An Ding Jun Liang Shi Zu Pu
 安定郡梁氏族谱 : 九卷 : [广东连山] / 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梁
氏兴修族谱理事会编 ; 梁立连主编 .

K / 0.189 / 406


 Bi Jiao Xiang Liang Shi Zu Pu
 弼教乡梁氏族谱 : 二卷 : [广东顺德] / (清)梁瑞廷纂修 . -- 刻
本 . -- [顺德] : 德馨堂, 清同治三年(1864)
  1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 版心题梁氏族谱. -- 书名页题德馨堂藏板. --

K / 0.189 / 405


 Da Lan Liang Shi Zu Pu
 大榄梁氏族谱 : 三卷 : [广东中山] / 梁飞翰等纂修 . -- 铅印本 .
-- 中山 : 梁启后堂, 1925
  3册 : 有照片

K / K820.9 / L491


 Guang Dong Shun De Huang Lian Bei Tou Liang Shi Zu Pu
 广东顺德黄连北头梁氏族谱 : 不分卷 / 梁伟材等主编 . -- 铅印本 .
-- 顺德 : 顺德梁氏, 2001
  1册 : 彩照

K / K820.9 / L47-2


 Guang Dong Xin Yi Gao Ling Liang Shi Ding Han Gong Li Dai Zu
Pu Hui Bian
 广东信宜高岭梁氏定汉公历代族谱汇编 : 一卷 / 信宜县高岭梁氏族
务理事会编辑 ; 梁敬生总编辑 . -- 铅印本 . -- 信宜 : 信宜县高岭
梁氏族务理事会, 1993

K / 0.189 / 406.2


 Liang Shi Chong Gui Tang Zu Pu
 梁氏崇桂堂族谱 : 十八卷首一卷 : [广东东莞] / (清)梁钰主修
; (清)谢嘉猷纂修 . -- 刻本 . -- 东莞 : 蟹溪勤贻堂, 清嘉庆二十
二年(1817)
  18册 : 有图

K / 0.189 / 404


 Xie Ma Xiang Liang Xing Zu Pu
 歇马乡梁姓族谱 : 十卷 : [广东恩平] / (清)梁锡蓉纂修 . -- 刻
本 . -- 广州 : 宝珍楼,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8册

K / 0.189 / 403.2


 Nan Hai Pan Tang Liang Yi De Tang Zu Pu
 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 : 一卷 : [广东南海] / 梁当年纂修 . -- 铅
印本 . -- 广州 : 西门外王家园近安印务局, 1929

K / 0.189 / 402.3 缩微胶片


 Nan Hai Shi Wan Ba Tou Liang Shi Zu Pu
 南海石湾壩头梁氏族谱 : 一卷 : [广东佛山] / 梁德煐纂修 . -- 铅
印本 . -- 佛山 : 孝友堂, 1934

K / 0.189 / 404


 Xie Ma Xiang Liang Xing Zu Pu
 歇马乡梁姓族谱 : 十卷 : [广东恩平] / (清)梁锡蓉纂修 . -- 刻
本 . -- 广州 : 宝珍楼,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8册

K / 0.189 / 408


 Zeng Cheng Liang Shi Zu Pu
 增城梁氏族谱 : 二卷 : [广东增城] / (清)庐成林重修编辑 . --
复印本 . -- 广州 :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990
  2册

/ 023344


 Zhong Xiang Liang Shi Wu Xiu Zu Pu
 中湘梁氏五修族谱 : 十四卷 : [湖南湘潭] / 梁佑庶等纂修 . -- 刻
本 . -- [湘潭] : 本仁堂, 1932
  14册

K / 0.189 / 402.2


 Bi Wan Liang Shi Jia Pu
 碧湾梁氏家谱 : 一卷 : [广东顺德] / (清)梁焕章等纂修 . -- 刻
本 . -- 顺德 : 江尾碧湾房绎德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1册

K / K820.9 / L49


 Han Tao Liang Shi Jia Pu
 含桃梁氏家谱 : 一卷 : [广东新兴] / 梁鸿安修编 . -- 打印本 . --
新兴 : 新兴梁氏, 2000
  1册

K / 0.189 / 403.4


 Nan Hai Xi Qiao Liang Shi Jia Pu
 南海西樵梁氏家谱 : 六卷外集三卷 : [广东南海] / 梁乐章总纂 . -
- 铅印本 . -- 广州 : 西关拱日门东华印务局, 19249册
 书名据卷端题. -- 书名页题西樵梁氏家谱. -- 版心题:梁氏家谱.
-- 乐章,名拱和. -- 外纪始祖:(西周)康. -- 内纪始祖:(宋)
抚民. -- 始迁祖:(南宋)永安,讳肇,号樵隐,行一

K / 0.189 / 403.7 缩微胶片


 Tuo Cheng Liang Shi Jia Pu
 鼍城梁氏家谱 : 二卷 : [广东阳江] / 梁鸞翔纂修 . -- 铅印本 . -- 广州 : 留香斋印务局, 19241册
 1924年铅印本油印(K/K820.9/L48)为全本,阳江市图书馆所藏为据
油印本复印. -- 始迁祖:(明)君位

佛山图书馆藏梁氏族谱




2)佛山图书馆藏梁氏族谱

梁氏杕木公族谱 (肇庆)

梁氏家谱 (南海丹灶)

宋招讨梁公族谱 (顺德逢简)

梁氏崇桂堂重修族谱 (东莞)

梁惠珠公族谱 (茂名)

通进祖族谱

大榄梁氏族谱 (中山)

梁氏历代世系谱 (梁颂贤撰)

新桂梁氏族谱 (南海盐步)

梁氏族谱 (佛山石梁)

裕德堂梁氏族谱 (佛山)

梁氏崇高世系通书 (罗定)

中国梁氏族史 (东原卷)

广西梁氏宗谱志

梁氏族谱 (阳江)

武进梁氏宗谱

广东增城梁氏族谱

梁氏族谱 (河北 正定)

广东顺德黄连北头族谱

梁氏源流

http://my.dongua.com/lrxin/blog!entry/624.entry
根据传说及史书记载,梁氏起源大抵有以下几方面:

  一.夏阳(赢姓)梁氏

伯益(一作翳)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少昊后代,他因佐舜帝驯鸟兽有功,而被赐姓赢。西周时,有位叫非子者是伯益的后人,能继承先祖驯服鸟兽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因封地在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故称秦赢。西周后期,西戎入侵,非子曾孙秦仲被委以出征御敌,一战即为西戎所杀。秦仲的五个儿子为报父仇,主动请战,领兵马七千,再战西戎,结果大获全胜,收复了被占领的失地。西周王朝对其五兄弟厚加封赠,其中二儿子秦康封地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附近),即为梁国之始。因秦康位居伯爵,故亦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了梁国,后梁国赢姓人为纪念故国,遂改姓为梁,并尊康伯为梁姓始祖。

  二.南梁梁氏

  周平王是传说中姬姓黄帝之后,他封其儿子姬唐在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此后,姬唐的后代便以封地梁为姓,此支又被称作姬姓梁氏。

  三.河东梁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高梁和曲梁等带“梁”字的邑地,其民以地为姓。

  四.开封梁氏

  战国初期,魏惠王迁都梁(今河南开封),并被称为梁国,后有以国为姓。

  五.其他。如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拔列兰氏在汉化过程中改为梁氏。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5.htm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