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hujixiang.org/ft/xxyjView.asp?id=299
南雄珠璣巷遷民當中不少是官中和富裕人家,有着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意識,他們家學淵源,至性嗜學,即施教予子孫,又惠及同鄉。如番禺伍氏,“先世南雄人,宋季來遷羊城,後徙番禺河南桂林裏。……公爲人莊重,言論閑雅,有古君子風,讀書務以明理,不屑屑爲章句或肆筆,賦詩有唐人風格,尤精九章數學,雖生宦門能刮豪習,謹厚自将,未嘗有纨绔子弟态。”又如東莞李春叟(李用三子)“以經學訓生徒,誘掖獎勸,甚至故及門者後皆知名,鄉邑化之儒風翕然爲振。”又有東莞梁文奎建迎翠樓,“講學其中,四方多就質焉。”而番禺李昴英(1201~1257年),字俊明,其“曾祖仙之,承奉大夫,自保昌來遷。”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授汀洲推官,擢右正言,累官至龍圖閣待制、史部侍郎。李昴英是南宋名臣,政績昭著,爲宋代珠璣巷南遷氏族後裔中成就最高者之一。淳祐元年(1241年),李昴英與知縣諸葛珏共同謀建番禺縣學,開番禺學校之先。嘉熙二年(1238年)東莞知縣許巨川,倡建東莞縣學之經史閣,李昴英撰《東莞儒學史經閣記》加以稱贊鼓勵。
由于遷民及其後裔重視教育,推廣文化,親曆親爲支持興建學校書院,令南宋以後廣州教育文化水平提高,各地人才輩出。據楊寶霖先生統計,“宋代,東莞進士(連特奏名進士在内)共33人,可考知屬南雄南遷之族的有13人,占39.4%,其中有些一家三名或兄弟同登科第,如翟粟及其侄景先,梁文奎與其侄梁該、梁诩,李春叟與弟得朋等。”而阮元[道光]《廣東通志》載,後宋(公元1195年~1279年)廣州府屬各縣進士(不包括特奏名進士)共118名,而其中南海縣48名、番禺縣35名、增城縣12名、東莞縣10名、順德縣9名。而此時期韶州府屬僅有進士17名(曲江縣8名、保昌縣9名)。兩府教育文化水平已逐漸接近,廣州部分縣份或已超越在前可知。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